金玉良言,永志不忘——记周培源教授的两次谈话

时间:2020-10-10
发布者:admin
分享到:

盛森芝同志:
        我有幸聆听了周培源教授两次十分重要的谈话,其中一次是在1992年5月,谈话内容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问题,周老指出: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是十分正确的,又说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主题,随后周老针对社会上对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某些片面理解作了精辟的阐明。他说: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问题上要有个正确全面的理解,不能只看到“科学论文——生产成品——占领市场”这一种模式(当然是一种主要的模式),还要看到“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也是一种转化模式,而且是一种更高层次、更为长远、更具威力、更有前途的转化模式,国家应该无条件地扶植、赞助、促进这后一种转化模式,还要注意到在时间上有短期转化和中长期转化的不同,例如从1905年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推出质能关系定律,到1954年第一座核电站的建立中间经历了50年的长期奋斗。1831年法拉第发明电磁感应定律,直到半个世纪后才广泛利用于发电机和电动机,中间经历了擅长的过程。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通常基础理论上的一个发明和发现,到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实践和一系列中间环节,人们决不可以因为不能立竿见影地发挥作用而否定中长期转化模式的未来意义。在转化问题上还要注意不同人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决不能人人都去实现转化,也不能设想一个科技人员就能完成全部转化过程。单纯从实用主义出发,事事要求立竿见影实际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是置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长远利益于不顾的“近视眼”举措,最终将会起到同理论研究无用论和理科取消论异曲同工的作用。 
        周老的这些精辟的见解,将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得到证实,并且将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意义,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种种短期行为,终将遭到历史的惩罚。 
        第二次重要谈话是在1993年6月,那晚陪同王淦昌教授向周老汇报我国在受控热核反应研究工作中的进展情况,以及周老亲自设计指导的证明广义相对论中“谐和条件是物理条件”的有坐标论观点的光速各向同性实验结果(注:之所以要我陪同是因为我的嗓门大,周老容易听的见)。听完王老的汇报之后,周老问我北大情况怎么样?由于我对前教委个别领导的做法有些不同的看法,因而发了几句牢骚话。我记得,我讲了社会上的某些“短期行为”,北大的种种困难和处境(其中包括学生来源问题)等。周老听了以后非常气愤,很严肃地讲了两句话:“你们要挺起腰杆把北大办好”;“北大办不好上上下下都有责任”,非常清楚,周老这两句话是“话中有话”,限于他的地位,他不能说得太明白,而我则是十分清楚这两句话的涵义。尽管周老当时已是9l岁高龄,但他仍然十分关心社会问题,关心国家前途,关心科技教育事业,尤其关心他工作了40年的北京大学的命运和前途。时隔一年之后, 1994年l0月,在北大申请加入"211工程"的预审会上,参与评审的l0多位著名大学的校长,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中国近代史负责的精神,把周老一年前讲的两句话注释得一清二楚,这就是:北大必须办好;北大办不好上上下下都有责任;北大的命运和前途跟我们整个民族都有密切的关系。武汉大学校长陶德麟教授说得好:“现代中国的科学史、思想史、乃至革命史都跟北大分不开,没有北大可能近代中国的历史就要作某些修改”。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杨士勤教授直截了当地建议:“国家应该集中力量对北大给以支持,办好北大是全国人民全国高校的共同愿望”。“国家对北大的重点支持不是建设一个学校的问题,是对我们国家高等教育走向世界非常有意义的事”。校长们的这些沉甸甸的心里话,既是对北大的鼓励和支持,又是对北大工作的批评,更是对北大的期望,也是对上上下下领导的严肃呼吁。 
        我听完校长们的这些讲话,不禁又一次想起了现已过世一年有余的周老。1993年他老人家虽已年过90,却仍眼观世界,胸怀国家,心向人民,事事处处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不计个人得失,不怕各种压力,敢于坚持真理,顶住歪风,说出人们想说而不敢说的心里话,又一次表现了周老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骨气,很有正义感,很能明辨是非,被人们颂之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北大学人。
        北大学人就应该是像周老这样有志气、有正义感,敢于顶歪风,敢于说心里话的人!我将永志不忘周老的金玉良言,做一个真正的北大学人。 
        注: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教授。本文于1995年4月完成。

上一条:为着科学为着教育为着和平2020-10-10下一条:记周培源老师几件事——以志应向老师学的精神2020-10-10
联系我们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邮政编码:100190  邮箱:office@cstam.org.cn

分享到